首页 » 热门体育资讯 » 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23年12月

  目  录

  总报告

  一、核心数据

  二、主要发现

  三、有关建议

  第一章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情况

  一、未成年网民规模及普及率

  二、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

  三、不同学龄段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

  四、未成年人首次上网的时间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环境

  一、未成年网民上网设备

  二、未成年网民上网时长

  三、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主观依赖程度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

  一、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应用的整体情况

  二、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情况

  三、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进行的情况

  四、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的情况

  五、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与教育引导

  一、未成年人上网技能的掌握与学习情况

  二、未成年人对新兴网络技术的关注情况

  三、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与健康上网意识

  四、未成年人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情况

  五、家长对未成年网民上网的管理情况

  六、家长自身的网络素养情况

  七、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

  一、未成年人遭遇网络安全的情况

  二、未成年人遭遇网络违法、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情况

  三、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维护的认知情况

  四、未成年人对网络保护政策法规的关注情况

  五、本章小结

  附录 调查方法

  免责声明

  总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迁,未成年人的成长深受影响。持续监测未成年人的用网状况、用网行为、网络环境,不断深化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认识和把握,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倡导和社会倡导,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从2018年起,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每年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开展全国性调查,并向社会公开发布研究成果,为各方携手并进、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次调查延续此前的研究框架,在保持核心指标稳定的基础上,增加对新兴网络技术的关注、对网络保护政策法规的了解等新的观测点。在各级共青团和学校大力支持下,共回收有效问卷44,099份(含31,688份未成年人问卷、11,624份家长问卷、787份教师问卷),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职业学校的学生、家长和在校教师(主要为班主任),形成《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报告》围绕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网络接入环境、网络使用特点、上网教育与引导、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等方面介绍了最新情况,并对5年来的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特点规律,研判变化趋势,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

  一、核心数据

  (一)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情况

  ◇ 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2%。

  ◇ 城镇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农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6.5%。

  ◇ 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1%,其他各学龄段的互联网普及率均超过99%。

  (二)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环境

  ◇ 未成年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的比例达到87.0%。

  ◇ 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1.3%,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33.2%、31.7%和45.5%。

  ◇ 未成年网民使用智能手表的比例为40.1%,使用智能台灯的比例为22.9%,使用词典笔的比例为20.6%,使用平板学习机/智能屏的比例为21.3%。

  ◇ 44.8%的未成年网民表示会担心智能手表、智能台灯、词典笔等新型智能设备存在安全风险。

  ◇ 未成年网民中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比例为20.2%。

  (三)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

  ◇ 未成年网民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达到88.7%。

  ◇ 玩电脑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24.0%,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62.8%。

  ◇ 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看短的比例达到54.1%,32.9%的未成年网民过去一年中曾在抖音、快手、微信等软件上拍摄并发布短。

  ◇ 77.5%的家长表示会担心孩子看短的时间过长。

  ◇ 未成年网民通过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获取新闻、重大消息的比例达到55.9%,已经超过利用电视节目获取新闻、重大消息的未成年网民比例(50.2%)。

  ◇ 40.6%的未成年网民表示听说过人工智能技术且对此非常感兴趣;43.0%的未成年网民表示听说过人工智能技术但不感兴趣;16.4%的未成年网民表示没听说过。

  (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与教育引导

  ◇ 63.4%的未成年网民学习上网技能主要靠自己摸索,36.1%的未成年网民通过与同学、朋友的交流学习上网技能,通过学校相关课程学习、向家长学习上网技能的比例则分别为25.6%和22.7%。

  ◇ 72.0%的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会注意识别网络;64.9%的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会避免在社交网站发布个人信息;58.2%的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会警惕恶意软件。

  ◇ 63.2%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在学校接受过网络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并且觉得这门课有用;8.4%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虽然参加了这门课程但没什么用;28.4%的未成年网民表示学校没有这类课程,或不知道这类课程是什么。

  (五)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情况

  ◇ 27.6%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曾在过去半年内遭遇过网络安全。

  ◇ 78.9%的未成年网民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侵害自身的不法行为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

  ◇ 87.1%的未成年网民对至少一项与未成年人上网相关的法律或政策有所了解,但只有16.9%的未成年网民对近年来新推出的未成年人上网相关法律或政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主要发现

  1. 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已基本见顶。得益于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移动上网设备价格与流量资费水平的持续下降、各类互联网服务的发展迅速,未成年人接入互联网的门槛显著降低。此外,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为未成年人学习使用互联网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2018-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从1.69亿增长到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93.7%增长到.2%,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通过学龄段进行区分可以发现,2022年,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1%,其他各学龄段的互联网普及率均超过99%。

  2. 城乡网络接入鸿沟基本消弭,但网络应用水平存在差距。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推动农村未成年网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显著提高。当前,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超过%的县城城区和40%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在这一背景下,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水平差距持续减小,从2018年的5.4个百分点下降至2022年的1.0个百分点。同时也应注意的是,尽管城乡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基本持平,但与城镇未成年人相比,农村未成年人在上网设备丰富性、应用多样性方面依然存在明显差距。数据显示,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设备的比例,以及经常搜索信息、网上购物的比例均低于城镇未成年网民8个百分点以上。

  3. 未成年人用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学龄前触网比例持续提升。当代未成年人与网络相伴相生,“Z世代”(19-2010年出生的人口群体)被称作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世代”(出生于2010年后的人口群体)则更早地接触互联网,生活的数字化程度更高。数据显示,过去5年,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89.5%提升至95.1%,增加了5.6个百分点。此外,从触网时间来看,也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大部分未成年人在上小学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且出生时间越晚该比例就越高。2022年,在未成年网民中,小学生在上小学前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34.2%,较2021年(28.2%)进一步增长。

  4. 未成年人普遍使用手机上网,新型智能终端迅速普及。从传统的电脑上网到移动终端上网,我国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明显提升。整体而言,过去5年未成年人使用上网设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近九成未成年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二是手机是未成年人上网最主要的设备。2018-2022年,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0%左右,而以台式电脑为代表的传统上网设备在未成年群体中的使用率明显下降,从2018年的48.7%下降至2022年的33.2%。三是使用新型智能设备上网的未成年人已经初具规模。智能手表、智能台灯、词典笔、智能屏等设备在未成年网民中的使用率均超过20%,近4000万未成年人正在使用这些设备上网。

  5. 互联网学习成为常见方式,教育数字化红利充分释放。近年来,我国教育数字化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积极拥抱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更加广泛、自主地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活动。过去5年,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未成年网民比例稳定保持在九成左右。在线上教育方面,截至2022年12月底已有1173家企业的2655个教育完成备案,共计31.77万所学校(不含学前)完成使用者备案。此外,教育部还发布《直播类在线教学平台安全保障要求》,完善了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了直播类在线教学平台的安全保障能力。随着数字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未成年网民对互联网的学习功能评价更加正向,认为互联网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比例从2018年的53.0%提升至2022年的77.4%,5年中提高了24.4个百分点。

  6. 网络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对不良用网行为监管日趋严格。除学习外,是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动机,但同时可能带来的隐私泄露、过度消费、网络沉迷和网络犯罪等问题也备受社会关注。过去几年,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等文件陆续发布实施,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消费等方面提出明确规定,61.5%的未成年网民认为当前限制游戏时长的管理方式使得自己或同学玩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此外,未成年人从事网络直播活动也得到有效管理,经常收看网络直播的比例从2019年的19.8%下降至2022年的16.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等政策要求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并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

  7. 短用户规模增长明显,并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过去几年短应用在未成年人中广泛流行,其丰富的内容、短平快的方式、简单的操作和根据兴趣推送的机制对未成年用户形成了很强吸引力。数据显示,经常看短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从2018年的40.5%增长至2022年的54.1%,5年内增长了13.6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用户规模超过1亿,32.9%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过去一年曾使用抖音、快手、微信等拍摄并发布短。与此同时,类平台还超越电视,成为当前未成年人获取新闻、重大消息的主要渠道。调查发现,55.9%的未成年网民通过抖音、快手、B站等类平台获取新闻、重大消息,但只有47.3%的未成年网民会有意识地区分是官方发布还是自媒体发布,超过一半用户对此不具备鉴别意识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8. 未成年人上网技能有待提高,网络素养教育亟待加强。近年来,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各方共识,但相关工作还需提速增效。一是约一成未成年网民存在过度上网情况,未成年网民在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超过2小时的比例为11.1%,在节日平均上网时长超过5小时的比例为13.1%。二是仍有不少未成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仅停留在“被动接受资讯”的水平,缺乏自主查询信息和选择服务的能力。数据显示,30.6%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不会查询、搜索信息,34.9%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不会下载、安装软件,还有14.1%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上网只是刷、玩游戏、看网页。三是从未成年网民学习上网技能的渠道来看,学校还有较挥作用的空间。63.4%的未成年网民学习上网技能主要靠自己摸索,仅有25.6%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通过学校相关课程学习上网技能。四是家长的网络素养令人堪忧,28.7%的家长表示主要上网行为是看新闻或短,7.8%的家长表示自己不会上网;26.2%的家长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

  9. AI受到未成年人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教育有待补齐短板。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作为互联网新兴技术的典型代表,在过去几年实现迅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未成年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正确认知的必要性不断增强,不但需要学习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工具,还要对其可能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具有一定的认知。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成年网民中的认知情况调查发现,超过八成的未成年网民听说过人工智能技术,40.6%的未成年网民表示听说过人工智能技术并对此非常感兴趣。但同时也发现,大部分未成年网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主要依靠网络和课外阅读,而通过学校老师介绍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比例仅为37.0%。此外,未成年网民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安全隐患认识不足,仅有45.1%的未成年网民知道不法分子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合成虚的、音频进行。

  10.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力度持续加强,网络安全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相关体系日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协同发力,努力将未成年人的“防护网”织牢织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2019年制定《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对儿童个人信息权益予以重点保护。2020年修订《未成年人保***》,对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强化未成年人网络内容监管、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沉迷防治等做出专门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合法权益。在此背景下,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感稳步提升。2019年首次将未成年人是否遭遇网络安全纳入调查时,66.0%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过去一年内未遇到过网络安全,而2022年该比例已上升至72.4%。遭遇账号密码被盗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从2019年的19.8%下降至2022年的12.8%;遭遇设备感染病毒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从2019年的15.4%下降至2022年的8.8%。

  三、有关建议

  1. 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推动城乡未成年人更加公平地使用互联网。我国未成年人基本实现“无人不网”,显著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5.6%),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主要问题已经从“如何用上”变为“如何用好”。在这种情况下,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就成了下一阶段重要工作目标,尤其农村未成年人在上网技能、应用广泛程度、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相比城镇未成年人存在明显差距,应作为重点教育引导对象。一是推动改善未成年人以休闲为主要上网需求的现状,结合未成年人兴趣特点,开发寓教于乐、互动性强、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应用,推动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从“玩具”向“工具”转变。二是强化学校对于未成年人上网技能方面的实用性教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未成年人对信息搜索、文档编辑、音剪辑、基础编程等技能的学习应用,同时,积极拓展人工智能等网络新技术的认知教育。三是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留守儿童集中地区中小学网络常识、网络技能、网络规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农村未成年人善用网络,真正助力学习和生活。

  2. 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合力,破解未成年人用网过度问题。未成年人用网过度的情况与家庭的管理能力、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因此,需引导家庭在未成年人上网管理过程中发挥正确作用,并利用社会解决住校、留守儿童的健康用网问题,推动未成年人用网过度问题的改善。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明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在科学管理子女上网的同时,自觉树立健康上网的榜样。同时,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把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到线下。二是完善并落实寄宿制学校对于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管理制度,针对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学生,应引导其服从相关管理规定,并做好家校沟通,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合力。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父母履行教育责任存在困难的家庭给予重点关注,及时了解这类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加强情感关爱和思想引导,多组织他们开展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3. 完善类应用监管,加强内容的正向引导。类应用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休闲工具和信息获取渠道,但与此同时,其可能导致的过度使用、信息茧房、不良诱导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推动形成短行业良性竞争机制,持续改善部分平台审核把关不严格、推荐算法不科学、流量分配机制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实现短行业健康发展。二是持续推动青少年模式的普及,进一步完善功能,早日形成针对未成年群体的内容池标准,通过技术手段帮助未成年人高质量、有节制地收看短。三是社会各方共同推动短内容质量的提升,引导健康、积极的内容创作,结合未成年群体的兴趣爱好,推出能够对未成年人起到寓教于乐作用的优秀内容,严厉打击哗众取宠、虚消息、价值观扭曲的内容题材。

  4. 重视新型网络安全风险隐患,加强网络普法执法和安全教育。当前,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既有硬件产品方面的,也有软环境层面的,这就要求相关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动态调整、持续完善。一是严格对智能手表、智能台灯、词典笔等专门面向未成年群体的智能产品的安全管理,完善相关产品标准,健全市场准入机制。二是加强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位置信息等敏感数据的收集和管理规范,重点打击以教育应用之名传播非法内容、不良信息的恶意软件,压实应用分发平台的主体责任。三是加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以及新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和执法检查,强化应对新型网络手段的相关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对打着明星粉丝群纳新、演唱会门票转让等名义的新型方式的认识和警惕,并持续针对新型网络犯罪形式动态调整教育内容。

  5. 紧跟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支持未成年人更好地学习新兴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未来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因此,应注重未成年人在相关技能、应用等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去探索和实践,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打下基础,把握属于他们的时代机遇。一是针对不同学龄段未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分层分类开发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设计有场景感的课程,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支持中小学校积极科学地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二是取多种措施激发未成年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如成立兴趣小组、组织参观科技展览、开设***课堂等方式,给未成年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激发未成年人的兴趣和好奇心,接受人工智能带来的正面价值,树立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正确认知。三是充分发挥相关机构作用,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竞赛活动,鼓励未成年人积极探索,让未成年人学有所用,激发创新活力。

  第一章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情况

  一、未成年网民规模及普及率

  5年来,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提升,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在超过90%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进一步增长,目前已基本见顶。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2%,均较2021年进一步提升。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9%的学校出口带宽达到100M以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这也为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 1 2018年-2022年全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进一步分析发现,2022年我国未成年非网民规模为559万,其中88.2%为小学生。针对未成年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家长、老师不允许上网的比例达到66.8%;因年龄太小而不知道怎么上网的比例达到41.6%;因缺乏上网设备而不能上网的比例为24.3%。

  图 2 未成年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多选)

  二、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

  5年来,我国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持续缩小,由2018年的5.4个百分点,到目前已经基本持平。2022年我国城镇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5%,农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96.5%。

  图 3 2018年-2022年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小学阶段,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5.2%,比农村(94.8%)高0.4个百分点;城镇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9.8%,比农村(96.4%)高3.4个百分点。

  图 4 不同学龄段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

  三、不同学龄段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

  除小学生外,其他各学龄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均已见顶。2022年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1%,其他各学龄段的互联网普及率均超过99%,与2021年差异不大。

  图 5 不同学龄段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

  四、未成年人首次上网的时间

  未成年人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区分学龄段可以发现,小学生在上学前首次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34.2%,较2021年(28.2%)进一步增长。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在上小学前接触互联网的比例均在20%左右。

  图 6 不同学龄段未成年人首次上网的时间

  五、本章小结

  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5年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2%,均较2021年进一步提升。二是5年来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持续减小,目前已经基本持平。2022年城镇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5%,农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96.5%。三是未成年人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进一步提高。2022年小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达95.1%,34.2%的小学生在上学前已经接触互联网,较2021年(28.2%)进一步增长。

  第二章 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环境

  一、未成年网民上网设备

  1. 未成年网民上网设备使用情况。在传统上网设备方面,过去5年来手机一直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而以台式电脑为代表的传统上网设备在未成年群体中的使用率则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22年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1.3%,在过去几年中基本保持稳定;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则从2018年的48.7%下降至2022年的33.2%。

  图 7 未成年网民上网设备使用情况——传统上网设备(多选)

  在新型智能设备方面,智能手表、智能台灯、词典笔等设备自2021年首次纳入调查以来,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就具有较高使用率,且保持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2年未成年网民使用智能手表的比例为40.1%,较2021年(39.3%)提升0.8个百分点;使用智能台灯的比例为22.9%,较2021年(21.7%)提升1.2个百分点;使用词典笔的比例为20.6%,较2021年(16.4%)提升4.2个百分点。此外,本次调查新纳入了未成年人对平板学习机/智能屏的使用情况,比例为21.3%。

  图 8 未成年网民上网设备使用情况——新型智能设备(多选)

  将城乡未成年网民上网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城镇未成年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明显更加丰富多样。数据显示,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2.7%,是使用率唯一高于城镇未成年网民(90.9%)的上网设备。此外,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智能音箱、词典笔等新型智能设备的比例明显低于城镇未成年网民。

  图 9 城乡未成年网民上网设备使用情况(多选)

  2. 未成年网民上网设备拥有情况。近九成未成年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近三分之二未成年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的比例达到87.0%。手机是未成年网民拥有比例最高的上网设备,达到63.3%,较2021年(60.9%)提升2.4个百分点;拥有词典笔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14.3%,较2021年(11.1%)提升3.2个百分点。此外,拥有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未成年网民比例则较2021年分别下降3.4和4.8个百分点。

  图 10 未成年网民上网设备拥有情况(多选)

  城乡未成年网民的上网设备拥有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农村未成年网民拥有各类上网设备的比例均低于城镇。数据显示,农村未成年网民拥有智能手表的比例相比城镇未成年网民低12.8个百分点;拥有平板电脑的比例低9.3个百分点;拥有智能台灯的比例低6.8个百分点;拥有词典笔的比例低5.5个百分点。

  图 11 城乡未成年网民上网设备拥有情况(多选)

  3. 新型智能设备安全风险。尽管各种新型智能设备的使用率均相比上一年有所提升,但未成年网民对于这些设备安全风险担忧的比例却有所下降。数据显示,44.8%的未成年网民表示会担心智能手表、智能台灯、词典笔等新型智能设备存在安全风险,比2021年(56.0%)下降11.2个百分点。按照学龄段进行区分可以发现,年龄越高的未成年人对新型智能设备安全风险的担忧比例越低。表示会对此担心的小学生网民比例为50.3%,初中生网民为42.8%,高中生网民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网民分别为37.8%和33.3%。

  图 12 未成年网民对新型智能设备安全风险的认知

  针对家长的调查发现,55.1%的家长会对智能手表、智能音箱、词典笔等新型智能设备的信息安全风险感到担心。

  图 13 家长对新型智能设备的信息安全风险意识

  二、未成年网民上网时长

  1. 未成年网民日均上网时长。仍有一成左右的未成年网民可能存在过度上网问题。数据显示,2022年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为11.1%,在节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比例为13.1%。这部分群体可能存在过度使用互联网的问题。

  图 14 未成年网民日均上网时长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未成年人与父母是否共同生活,显著影响未成年人上网的时间长度。

  数据显示,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网民在工作日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的比例为9.2%,而与父母一方生活或与其他亲属生活的未成年网民在工作日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的比例则分别达到13.1%和13.6%。值得注意的是,住校的未成年人在工作日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的比例最高,达到16.1%。

  表 1 不同监护情况的未成年网民在工作日的上网时长

  节日的情况也与此类似。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网民在节日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的比例为10.5%,与父母一方生活或与其他亲属生活的未成年网民在节日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的比例则分别达到13.7%和12.2%,而住校的未成年人在节日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的比例则高达27.8%。

  表 2 不同监护情况的未成年网民在节日的上网时长

  2. 未成年网民上网时长受到家长的限制。数据显示,大部分未成年网民上网时长会受到家长限制,只有10.2%的未成年网民表示不受限制。这与上一节提到的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超过2小时的比例(11.1%)、节日上网时长超过5小时的比例(13.1%)基本一致。

  图 15 未成年网民上网时长受到家长限制的情况

  城镇未成年网民上网时长会更加严格地受到家长限制。数据显示,42.2%的城镇未成年网民会受到家长对于上网时长的限制,较农村未成年网民(38.8%)高3.4个百分点。而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均有约一成家长不会对孩子上网时长进行限制。

  图 16 城乡未成年网民上网时长受到家长限制的情况

  三、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主观依赖程度

  两成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数据显示,2022年未成年网民中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有空闲就要上网)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比例为20.2%,与2021年(19.5%)基本持平。

  图 17 未成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主观依赖程度

  与上网时长的情况类似,未成年网民与父母是否共同生活也影响了其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数据显示,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网民,其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比例为18.0%;与父母中的某一方生活的未成年网民,其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比例则达到21.4%;住校未成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主观依赖比例最高,达到34.3%。

  表 3 不同监护情况的未成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主观依赖程度

  四、本章小结

  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接入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过去5年来手机一直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使用率达到91.3%;以台式电脑为代表的传统上网设备在未成年群体中的使用率则持续下降,使用率为33.2%。二是智能手表、智能台灯、词典笔等新型智能设备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具有较高使用率,且保持了增长态势。2022年,未成年网民使用智能手表的比例为40.1%;使用智能台灯的比例为22.9%;使用词典笔的比例为20.6%。三是未成年人与监护人是否共同生活,显著影响未成年人上网的时间长度和网络依赖心理。住校未成年网民过度上网和存在网络依赖心理的比例均明显偏高。

  第三章 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

  一、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应用的整体情况

  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在过去半年中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达到88.7%。上网玩游戏、看短是未成年人主要的网上休闲活动,经常从事这些活动的比例分别为67.8%和54.1%,上网聊天作为未成年人主要的网上沟通社交活动,占比为53.6%。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经常在网上搜索信息和看新闻资讯的比例分别较2021年下降了6.4和5.3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成年网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

  图 18 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各类活动的比例(多选)

  通过对城乡未成年网民进行区分可以发现,农村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搜索信息、网上购物的比例分别较城镇未成年网民低11.1个百分点和8.3个百分点。

  图 19 城乡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各类活动的比例(多选)

  二、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情况

  互联网是当代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改造的重要载体。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已有1173家企业的2655个教育完成备案,共计31.77万所学校(不含学前)完成使用者备案,遴选了1160门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此外,教育部还在2022年12月发布《直播类在线教学平台安全保障要求》,规定了直播教学平台安全合规要求、直播教学模式安全功能要求以及直播教学平台数据安全要求,完善了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了直播类在线教学平台的安全保障能力。

  1. 未成年网民上网学习的方式。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达到88.7%,与2021年(88.9%)基本持平。从学习的具体内容来看,利用互联网复习学过知识的比例最高,为46.5%;利用互联网在线答疑、背单词、学习课外知识、做作业的比例均在35%至40%之间。

  图 20 未成年网民在网上从事学习活动的整体情况(多选)

  2.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学习的影响。过去5年,越来越多的未成年网民认为互联网对自己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非常有帮助或有些帮助)。2018年,仅有53.0%的未成年网民认为互联网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而该比例在2022年已达77.4%,5年中提高了24.4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未成年网民中,认为上网对学习产生了非常积极影响的比例为22.2%,较2021年(20.3%)提升1.9个百分点;认为上网对学习有些帮助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55.2%,较2021年(51.6%)增长3.6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未成年网民认为上网对自己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的比例也在持续减少。认为自己因上网时间过长而造成学习退步的比例为4.4%,较2021年(8.2%)下降3.8个百分点。

  图 21 未成年网民对于上网和学习的主观看法

  三、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进行的情况

  以玩游戏、看短为代表的网络活动已经成为未成年人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的比例达到67.8%,较2021年(62.3%)提升5.5个百分点;经常在网上看短的比例达到54.1%,较2021年(47.6%)提升6.5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听音乐的比例为57.7%,较2021年(63.0%)下降5.3个百分点,体现了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游戏、短在未成年群体中的日益普及,家长对这些网络应用可能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更加担忧。在针对家长和老师的调查中发现,51.8%的家长和69.9%的老师(主要为班主任)认为网络游戏、短造成的网络沉迷问题是当前最需要治理的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问题。

  图 22 未成年网民在网上从事活动的整体情况(多选)

  1. 未成年网民上网玩游戏的具体情况。

  从游戏设备来看,玩电脑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24.0%,较2021年(26.8%)下降2.8个百分点;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62.8%,较2021年(53.2%)提升9.6个百分点。

  通过学龄段进行区分可以发现,低龄群体玩手机游戏的比例增长明显。数据显示,小学生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达到55.5%,较2021年(43.2%)提升12.3个百分点;初中生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69.3%,较2021年(62.9%)提升6.4个百分点;高中生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72.0%,较2021年(67.6%)提升4.4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64.9%,与2021年(65.3%)基本持平。而在电脑游戏方面,各学龄段网民玩电脑游戏的比例均较2021年有所下降。

  图 23 未成年网民使用不同设备玩游戏的比例

  尽管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有所增加,但大多数未成年网民对当前限制游戏时长的管理方式持肯定态度。数据显示,61.5%的未成年网民认为当前限制游戏时长的管理方式让自己或同学玩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15.0%的未成年网民则认为这种限制无效,此外还有23.5%的未成年网民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随着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的管理日趋严格,一些未成年人会使用家长的账号玩游戏,从而规避对游戏时长的限制。数据显示,在玩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中,32.0%会使用家长的账号玩游戏;39.1%的家长表示会让孩子使用自己的账号玩游戏。

  图 24 未成年网民对当前限制游戏时长管理有效性的态度

  2. 未成年网民上网看短的具体情况。短在未成年群体中迅速渗透,现已成为未成年人第三大经常使用的网络类应用。有54.1%的未成年网民表示经常在网上看短,有32.9%的未成年网民过去一年中曾在抖音、快手、微信等软件上拍摄并发布短。

  从使用时长来看,工作日平均每天看短超过2个小时的未成年短用户比例为11.9%;节日平均每天看短超过5个小时的未成年短用户比例为7.2%。在针对家长的调查中发现,77.5%的家长表示会担心孩子看短的时间过长。

  从短的收看渠道来看,抖音和快手是未成年网民收看短的最主要平台。60.4%的未成年短用户表示曾在抖音看过短,59.3%的未成年短用户表示曾在快手看过短。此外,随着微信不断强化其“号”功能,45.0%的未成年短用户表示曾在微信看过短。

  图 25 未成年短用户收看短的主要渠道(多选)

  从未成年人收看短的目的来看,73.6%的未成年短用户是为了休闲、打发时间,表明大部分未成年短用户在收看短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此外,38.2%的未成年短用户是为了收看体育、艺术等兴趣爱好内容,35.3%的未成年短用户是为了了解国内外新闻和重大信息。

  图 26 未成年短用户收看短的目的(多选)

  四、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的情况

  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的情况相比2021年变化不大。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聊天的比例为53.6%,与2021年(53.4%)基本持平。与此同时,未成年网民使用社交网站、逛微博、逛论坛的比例则均相比2021年略有下降。

  针对社交网站、微博论坛等网络社交平台存在的网络暴力、不良信息等问题,相关部门在2022年发布《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提出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优先处理涉未成年人网暴举报,并对《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

  图 27 未成年网民在网上从事社交活动的整体情况(多选)

  五、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

  互联网超越电视,已经成为当前未成年人获取新闻、重大消息的最广泛渠道。数据显示,通过抖音、快手、B站等类平台获取新闻、重大消息的未成年网民比例达到55.9%,首次超过利用电视节目获取新闻、重大消息的未成年网民比例(50.2%)。此外,同学朋友、家长亲戚、学校老师也是未成年网民获取新闻、重大消息的重要渠道,比例均在30%以上。

  图 28 未成年网民获取新闻、重大消息的渠道(多选)

  值得注意的是,类平台虽然已经成为当前未成年人获取新闻、重大消息的最广泛渠道,但有超过半数未成年网民缺乏对信息来源权威性的鉴别意识。数据显示,未成年短用户中,会有意识地区分短信息是官方发布还是自媒体发布的比例只有47.3%,这无疑给网络谣言、不良信息的传播带来了隐患。

  图 29 未成年短用户对短内容来源的鉴别意识

  六、本章小结

  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88.7%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77.4%的未成年网民认为互联网对自己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较2021年(71.9%)提升5.5个百分点。二是61.5%的未成年网民认为当前限制游戏时长的管理方式让自己或同学玩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但仍有32.0%的未成年网络游戏用户会使用家长的账号玩游戏。三是短在未成年群体中迅速渗透,54.1%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看短,32.9%的未成年网民过去一年中曾在抖音、快手、微信等软件上拍摄并发布短。四是抖音、快手、B站等网站已经成为当前未成年人获取新闻、重大消息的最广泛渠道,比例达到55.9%。

  第四章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与教育引导

  一、未成年人上网技能的掌握与学习情况

  搜索信息与下载安装软件是未成年网民最普遍掌握的两项上网技能,也是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的基础能力。数据显示,会查询、搜索信息的未成年网民比例达到69.4%,会下载、安装软件的比例也达到65.1%。注册、注销账号和修改密码是未成年人上网所需要的基础网络安全技能,具备这项技能的未成年网民比例达到52.4%。编程、写代码和制作网页、属于较高级别的上网技能,具备这两项技能的未成年网民比例分别为10.8%和8.6%。此外,14.1%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上网只是刷、玩游戏、看网页,这部分群体主要为低龄(1-3年级)小学生。

  图 30 未成年网民上网技能的掌握情况(多选)

  从未成年网民上网技能的学习方式来看,绝大部分未成年网民的上网技能依然以自己摸索为主,学校和家长在未成年人上网技能的教育方面发挥的影响力并不大。数据显示,63.4%的未成年网民学习上网技能主要靠自己摸索,36.1%的未成年网民通过与同学、朋友的交流学习上网技能。通过学校相关课程学习、向家长学习上网技能的比例则分别为25.6%和22.7%。

  图 31 未成年网民上网技能的学习方式(多选)

  二、未成年人对新兴网络技术的关注情况

  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年来迅速发展,与各类互联网应用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在这一背景下,引导未成年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正确认知的必要性不断增强,从而帮助其有效利用这一工具,同时防范其可能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针对老师(主要为班主任)的调查发现,94.4%的老师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或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

  数据显示,超过八成未成年网民听说过人工智能技术。40.6%的未成年网民表示听说过人工智能技术且对此非常感兴趣;43.0%的未成年网民表示听说过人工智能技术但不感兴趣;16.4%的未成年网民表示没听说过,而这部分群体主要为小学生。

  图 32 未成年网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

  通过对未成年网民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信息渠道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未成年网民主要是在上网时了解到这一技术,占比达到55.5%;老师介绍和课外阅读也是未成年人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渠道,占别为37.0%和36.4%。

  图 33 未成年网民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渠道(多选)

  三、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与健康上网意识

  未成年网民的网络安全防范和健康上网意识逐渐形成,对新型网络手段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中,会注意识别网络的比例达到72.0%,较2021年(64.2%)提升7.8个百分点;会避免在社交网站发布个人信息的比例达到64.9%,较2021年(61.8%)提升3.1个百分点;会警惕恶意软件的比例达到58.2%,较2021年(52.7%)提升5.5个百分点。

  在健康上网意识方面,59.9%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会有意识地***网络暴力;56.5%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会避免浏览网上的不良内容;56.3%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会有意识地在网络上避免过度消费;52.1%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会注意分辨网络谣言。

  图 34 未成年网民的安全防范与健康上网意识(多选)

  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的新型网络手段层出不穷,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防范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显示,59.6%的未成年网民听说过会有不法分子发布红包返利、免费游戏装备等理由拉人进群,诱骗转账;45.1%的未成年网民听说过会有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合成虚的、音频进行。值得注意的是,也有27.9%的未成年网民表示对于这些网络手段完全没听说过。

  图 35 未成年网民对新型网络手段的认知情况(多选)

  四、未成年人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情况

  整体而言,家长和老师普遍会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安全和健康上网相关教育,但在实用性和有效性上仍然需要提升。

  1. 家长对孩子的网络安全和健康上网教育情况。针对家长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表示自己会对孩子进行一定程度的网络安全和健康上网相关教育,比例达93.9%。从具体内容来看,超过三分之二的家长表示自己会教育子女注意识别网络、避免发布个人信息、不随意添加陌生人好友。

  图 36 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和健康上网教育情况(多选)

  2. 学校对学生的网络安全和健康上网教育情况。针对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进行调查发现,几乎全部(99.4%)的教师都表示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网络安全或健康上网相关教育。从教育内容来看,教育学生对不良内容进行举报的比例偏低,为47.5%。此外,利用人工智能合成图片或传播虚信息为近年来新出现的情况,老师在教育学生防范该类问题的比例也偏低,为47.9%。

  图 37 教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和健康上网教育情况(多选)

  针对未成年网民进行调查发现,63.2%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在学校接受过网络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并且觉得这门课有用;8.4%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虽然参加了这门课程但没什么用。此外,还有28.4%的未成年网民表示学校没有这类课程,或不知道这类课程是什么。

  图 38 未成年网民在学校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情况

  五、家长对未成年网民上网的管理情况

  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最主要场所,家长的监督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在家的上网行为。数据显示,74.4%的家长会与孩子进行约定,并允许孩子适度上网;17.0%的家长则禁止孩子上网;7.0%的家长不会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限制。此外,还有1.6%的家长表示自己不知道孩子上不上网。

  图 39 家长对孩子网上活动的管理方式

  六、家长自身的网络素养情况

  1. 家长对互联网的使用能力。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数据显示,63.5%的家长表示自己可以熟练使用互联网;但也有28.7%的家长表示对互联网懂的不多,主要上网行为是看新闻或短;此外还有7.8%的家长表示自己不会上网。

  图 40 家长对互联网的使用能力

  2. 家长对互联网的依赖心理。约四分之一的家长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这有可能对其管理子女的上网行为产生影响。数据显示,26.2%的家长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如果闲下来不上网会感到不舒服;此外还有12.9%的家长不会上网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图 41 家长对互联网的依赖心理

  3. 家长信息安全防范意识。随着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在微博、朋友圈等应用上发布子女的照片或。数据显示,68.6%的家长表示自己想到过社交网络发布子女照片或潜在的隐私信息安全风险,但也有31.4%的家长没有考虑过相关安全问题。

  图 42 家长使用社交网络时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七、本章小结

  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和用网教育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大多数未成年网民掌握基本的信息查询搜索、下载安装软件等技能,但对于一些非场景所用到的电子邮件收发等技能的掌握还较为不足,对编写程序等专业性强的上网技能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超过八成的未成年网民关注到人工智能技术,但缺乏正规的了解学习渠道。二是未成年网民的网络安全防范和健康上网意识逐渐形成,72.0%的未成年网民表示会注意识别网络,64.9%的未成年网民表示会避免在社交网站发布个人信息,但也有27.9%的未成年网民对于新型网络手段认知不足,表示完全没听说过。三是家长和老师普遍会对未成年人进行一定程度的网络安全和健康上网相关教育,但实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不足,超三成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虽然参加了学校网络安全教育但没有什么用或学校没有这门课程。四是大部分家长会对未成年子女上网进行管理,近八成家长会跟孩子约定网上行为。家长自身网络素养影响其对子女的上网管理,三成家长表示对互联网懂得不多,上网主要从事简单的活动,超过四分之一的家长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超过三成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在相关应用上发布子女动态可能会存在安全风险。

  第五章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

  一、未成年人遭遇网络安全的情况

  过去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感明显提升。未成年网民表示过去一年内未遇到过网络安全的比例,从2019年的66.0%提升至2022年的72.4%。

  具体来看,2022年,上网设备感染病毒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8.8%,较2021年(11.0%)下降2.2个百分点,而遭遇网上的比例则达到12.7%,较2021年(11.0%)提升1.7个百分点。

  图 43 未成年网民遭遇网络安全的情况(多选)

  二、未成年人遭遇网络违法、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情况

  未成年网民在上网时遭遇的各类网络违法、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中,渲染激化家庭、师生矛盾的内容比例最高,为27.0%;炫耀个人财富或家庭背景的内容比例为26.7%;血腥暴力或教唆犯罪内容的比例为24.2%;利用谐音词表情符号传播的不良内容比例为23.1%;歪曲传统文化或历史人物的内容比例为22.2%。

  图 44 未成年网民遭遇网络违法、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的情况(多选)

  三、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维护的认知情况

  数据显示,78.9%的未成年网民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侵害自身的不法行为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与2021年(79.8%)差异不大。

  图 45 未成年网民网络权益维护认知情况

  四、未成年人对网络保护政策法规的关注情况

  未成年上网的相关制度在近年来快速完善,政策法规密集发布,对于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产生了重要影响。整体而言,大部分未成年网民可以了解一两项相关政策,但能全面了解的比例并不高。数据显示,87.1%的未成年网民对至少一项与未成年人上网相关的法律政策有所了解,但仅有16.9%的未成年网民能对六项主要法律政策都有了解。

  图 46 未成年网民对各项未成年人上网相关法律或政策的认知情况(多选)

  五、本章小结

  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我国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感持续提升,72.4%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过去一年内未遇到过网络安全。二是未成年网民在上网时遭遇的各类网络违法、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中,渲染激化家庭、师生矛盾的内容比例最高,为27.0%。三是大部分未成年网民可以了解一两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政策,但能全面了解相关法律政策的比例并不高。87.1%的未成年网民对至少一项与未成年人上网相关的法律政策有所了解,但仅有16.9%的未成年网民能对六项主要法律政策有所了解。

  附录  调查方法

  一、调查方法

  1. 调查总体。中国18岁以下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在校学生,学生家长及教师。调查总体未成年人样本31,688个,未成年人家长样本11,624个,教师样本787个,样本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 抽样方式。本次调查用分层二阶段抽样方式,第一阶段按照行政划分将全国分成31层,第二阶段为省下各地市的抽样。第二阶段中,在每个地级市选择7所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各两所,各学龄段包含农村和城镇地区各一所;职高、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一所),抽中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做全员调查。

  3.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全部通过纸质问卷进行调查。

  二、报告术语界定

  网民:在本报告中具体指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

  未成年网民:在本报告中具体指6岁到18岁的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在校学生中的网民。

  未成年非网民:在本报告中具体指6岁到18岁的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在校学生中的非网民。

  中等职业教育:具体包括职高、中专、技校。

  调查范围: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数据均不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地区在内。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调研数据均用样本调研方法获得,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部分数据未必能够完全反映真实情况。因此,本报告只提供给单位或个人作为参考资料,研究方不承担因使用本报告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23年12月

最后编辑于:2024/11/22作者:xinfeng335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